zhuofu6058439

没有你 良辰美景可与何人说。 Without you,who would I admire all the beautiful things with.

2019-01-02

他为女性创造了一个汉字

他为女性创造了一个汉字,被誉为民国最忠于爱情的名人

文:老张在路上

01

20世纪初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一大批杰出人物应运而生,名彪青史。

在这些人物群像中,除了鲁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外,还有一个人物的名字,也被后人经常记忆,他就是刘半农。

1934年7月,刘半农病逝,终年44岁。同年8月,离刘半农的死仅一月有余,鲁迅应李小峰的要求写了一篇悼文。其中有几段话经常被人引用: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

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02

刘半农现在被视为是“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一员闯将,为白话文学运动立下过汗马功劳。

在上面所引的鲁迅那篇文章里,他说刘半农 “活泼,勇敢”,举了“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和“她和它字的创造”,说明他在五四时期“很打了几次大仗”,是一个“战士”。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出生,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刘半农在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被后人视之为民初艳情写手之一。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从此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刘半农一生,被人津津乐道的轶闻趣事很多。

刘半农为了要编一本“骂人专辑”,曾在北京某报纸上刊登启事,征求各地的“骂人语言”。语言学家赵元任见到启事后,立即赶往刘半农的宿舍,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刘半农“痛骂”了很长时间。随后周作人也赶来,用绍兴话再把刘半农“骂”了一顿。刘半农在大学里授课时,因向学生们征集“骂语”,又被宁波、广东的学生相继用方言“大骂”。此后,刘半农又去拜会章太炎。章太炎也听说了他正在收集“骂人语言”,就用汉代的骂人话“骂他”,还告诉他这句骂人话是谁说的、典出何处;接着用唐朝骂人的话“骂”他,再告诉他是谁骂的,典出何处。一直从上午说到中午。刘半农同来的人只得出来向章太炎作揖说:“我们麻烦老师很久,现在我们要告辞了。”

在《新青年》时代,刘半农最出名的和钱玄同合演“双簧事件”。

新文化运动刚起步时,许多人习惯于恪守旧的传统,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参与。为壮大文学革命的声势、宣传文学革命,钱玄同与刘半农于民国七年(1918年)3月在《新青年》上分别扮演了正、反两个角色,进行辩论。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发表了《文学革命的反响》。这篇文章以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顽固派身份,陈述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与弊端”,攻击《新青年》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刘半农则以新文化运动的捍卫者身份,发表了《答王敬轩》的长篇文章,针对“王敬轩”所列的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以犀利的笔锋逐条批驳,将对方驳得体无完肤。

专表示女性人称代词的“她”字,其实过去并没有,是刘半农“生造”的字。

在中国古代,无论男女的代词,一律用“他”。1823年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只能将he、she、it分别为“他男”、“他女”和“他物”。

1878年,郭赞生翻译出版英文语法著作《文法初阶》,他将she译为“伊”,于是“伊”就成了女性专用代词。

《新青年》内部,面对如何对待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怎么翻译“she”,进行了讨论。

刘半农考虑再三,反复琢磨。一次,在写夫人朱惠与女儿刘小蕙名字时,在“惠”与“蕙”字上得到了启发,于是,在“他”的基础上把偏旁改成“女”字旁,首创了“她”字,用来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同时又创造了“它”作为非人第三人称。他写下《“她”的问题》一文,寄回国内发表。

在异国他乡,朱惠含辛茹苦地抚养孩子,又不辞劳苦地照顾全家的起居生活,刘半农深为感动,把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和对妻子的爱恋之情融为一体,写下了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并首次将“她”引入诗句。

1926年,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将此诗谱成曲,一时传唱大江南北,“她”字也随之迅速推广。

1932年5月,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国通行《国音常用字汇》,为“她”字下了定论。

03

五四时期,风云激荡,新思想和旧观念往往集中于一人之身。很多男人休妻再娶新人,或旧妻离婚不离家、甚至嘴里说着妇女解放,实际行动上却是妻妾成群。这样的事例很多。

而自古以来,传宗接代的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膝下无子,为了能够有个儿子,想尽各种办法,甚至不惜纳妾休妻。同那些人相比,刘半农可以说是民国时期最忠贞的名人了。

1910年6月,中学还没有毕业,刘半农就与未婚妻朱惠结婚了。而刘半农与朱惠的结合很有些传奇色彩。

刘半农的母亲逢年过节经常到离家不远的一处小庵堂里烧香拜佛,时间一久,就与也经常前来拜佛的朱家女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刘半农11岁那年,母亲带他到庵堂里烧香,碰巧朱家女人也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来庵里玩。11岁的刘半农相貌端正,聪明灵俐。朱家女人便萌生了将长女朱惠许配给他为妻的念头。

朱惠比刘半农大3岁,14岁的朱惠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刘半农的母亲对朱家长女十分喜欢。回家就把朱家要结亲的意思与丈夫说了,丈夫认为朱家与刘家门不当户不对,便以女方年长儿子3岁为由拒绝了。

哪想朱家却认准了这门亲事,说如果嫌老大岁数大了,就把老二许配刘家。话说到这个地步,刘家便答应了这门亲事。然而不久,朱家二女儿竟患病去世了,刘家很叹息了一阵子。朱家又提出把老大许配给刘家,刘半农的父亲被对方的诚意感动,最终同意了这门亲事。

那个时代男女双方订婚后很少见面,刘半农却不管这个规矩,其实他当初早在庵堂里他就悄悄地喜欢上了朱家的长女,只是当时碍着父亲的反对不好表现出来。现在订婚了,他一有机会就悄悄地往朱家跑。一次,朱惠在井台上打水,无意中露出长裙下的一双用红布裹着的三寸金莲,看着未来的妻子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刘半农很是心痛。回家后坚决反对未婚妻缠脚,经不住他的软磨硬缠,后来两家达成一个折中的协议,白天朱惠继续缠脚,晚上就悄悄放开。刘半农的体贴深深地打动了少女的心,两人感情也一天天加深。

刘半农到常州府学堂读书后,考虑到家务事多,父母便将朱惠接到家中做了童养媳。毕业前一年,母亲突然犯病,为了冲喜,家人让两人匆忙结了婚。

(刘半农和夫人)

两人结婚后十分幸福,刘半农对妻子百般体贴。但是两人却遇了大危机,原因是朱慧一直没能生下孩子。然而即使是一直没有子嗣,不能享天伦之乐,刘半农还是坚持不纳妾,为此甚至和父亲产生了对抗。

其实朱慧也怀孕过两次,她吃苦耐劳,由于过度劳累,先后两次都不幸流产了。刘半农的父亲看到自己迟迟抱不上孙子,就着急了,催着自己的儿子纳小妾。

刘半农深爱妻子,他多次拒绝父亲的要求,有一次父亲说得实在太难听了,刘半农便带着妻子去了上海。

刘半农在上海悉心照顾自己的妻子,为她调养身体,两人这段时间过得很开心。或许就是因为他把妻子带出家门,让其没有心理负担,再加上长时间调养,1916年,他们第一个女儿出生了,考虑到家乡重男轻女的观念,女儿刘小惠一直女扮男装,直到1920年出国前才恢复了女儿身。

1917年夏,刘半农从上海返回江阴,一方面在家中赋闲,一方面思考着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由于没有固定收入,只好靠变卖家中物品度日,经常穷得揭不开锅,妻子不得不经常到娘家去借贷。

就在一家人贫困潦倒的时候,忽然接到了一封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寄来的聘书,正式聘请他担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就这样,随着一纸聘书,刘半农这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一步跨入了北大这个全国最为显赫的高等学府。

(蔡元培)

04

刘半农到北大后,自知资历浅,所以十分勤奋。但在北大这个学院派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像他这样一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大学教授依然被一些人视为“下里巴人”。鲁迅后来在《忆刘半农君》中指出:“那些人批评他的为人,是:浅。”“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刘半农考上了公费赴英留学的资格。1920年2月7日携夫人朱惠和女儿小蕙自上海启程,赴英留学。

当时伦敦生活费昂贵,一家三口仅靠他一个人的薪水生活十分拮据。半年后,妻子又生下一对龙凤胎,刘半农因地取名,把“伦敦”一拆为二,男孩先生名育伦,女孩后生名育敦。后来刘半农听朋友说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书丰富,生活费用也比英国便宜,1921年6月全家迁居法国,转入巴黎大学学习。

民国十四年(1925年),刘半农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以外国国家名义授予的最高学衔的中国人。8月,刘半农在回国的海轮上,写下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

关于这首《教我如何不想她》还有一个趣闻。

当时,在一次音乐会上演唱了这首歌曲,主持人说歌词作者就在现场,于是大家一起鼓掌,一定要请刘半农出来见面。他推托不成上了台,不料下面却传来 “原来是个老头!”的叫声。

(刘氏三兄弟)

刘半农因此特地写了一首打油诗自嘲:“教我如何不想他?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刘半农学成归国,在蔡元培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语音实验室。他制订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决定完成一部《四声新谱》、一部《中国大字典》和一部《中国方言地图》。

1934年6月19日,刘半农带着学生白涤洲、沈仲章等5人,携带大量语音设备利用暑期前往内蒙和山西一带考察方言和民间习俗,为他的《四声新谱》和《中国方言地图》补充资料。一路上采访十分顺利,收获颇丰,不料在绥远中学演讲时,被当地一种毒虱咬了一口,不幸感染上回归热,体温一度升到38.5℃。就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坚持叫来一名学生,亲自记录了他的发音。回到北京后,经多方医治无效,病逝于协和医院。

(右为刘半农)

刘半农逝后,老友赵元任送了一幅挽联:

“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叫我如何不想他!”

刘半农去世后,夫人朱惠一人抚养一子两女。1947年,朱惠在与丈夫离别13年后,也随他而去。按照生前遗愿,人们将她葬在刘半农旁边,从此这对伉俪再也不分离。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全文链接 27热度 

评论(5)
热度(27)
© zhuofu6058439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