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ofu6058439

没有你 良辰美景可与何人说。 Without you,who would I admire all the beautiful things with.

2019-08-02

二战德军低估苏军力量,苏联的战争潜力仅次于美国。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势如破竹,步兵的主要任务不是进行战斗而是走路,号称“快乐的行军”。连德军内部许多对侵苏战事不太看好的人也变得乐观起来。胜利的消息来得太多太快,德军制定的战术策略怎么打怎么胜,掩盖了许多实际存在的缺陷。

战术盲目,低估苏军力量

希特勒研究进攻苏联的计划。他认为,这次行动将以一举摧毁苏联为目标,才值得进行。只占领俄国的大片领土是不够的。‘要消灭俄国的有生力量。这才是目的。“一个是一举摧毁,一个是有生力量。”听上去是没错,但这次不是法国。第一,一举摧毁谈何容易,有战略眼光,没有战术实践。有战术实践的人,如古德里安他又不理睬。

第二,有生力量?辽阔的国土上,小国弱国也许被你一两下就干倒了,但苏军总像地里冒出来一样,消灭一支又一支,德军都累成狗了。制定作战计划的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计算苏军有150个师,可是当我们消灭了这150个师后,却发现前面还有300个师的敌人。

德军没有对苏联领土的广大有足够重视

领土,纵深广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攻进去的人再多,兵器再精良,油粮再丰沛,一旦进入像苏联这样庞大的国家就会觉得兵力不够,兵器不足,补给不充分。1941年的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瓜分了原波兰西部大片领土,南面强占罗马尼亚萨拉比亚等地。在原来国土的基础上又加大了纵深,在欧洲的国土像一个漏斗,相对西面窄东面宽,越进去接触的面越大,需要铺开的兵力越多。靠两只脚走路的德军步兵也就越疲惫。

一支部队孤军深入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两翼的空档很大,没有足够精确的情报(你怎么知道这些空白处没有有敌人的隐藏的大兵团,特别是快速机动部队),你有多大自信进攻,除了古德里安等专家,没人敢做。已经知道侧翼有敌主力部队,这时是继续深入还是调头攻击敌战线,或者等待调集足够兵力再说呢?基辅战役就是这样的情形。希特勒觉得苏联西南方面军垂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脑后,不安全,必先消灭掉后才敢进军莫斯科。最后消灭了苏军这支有生力量,一举摧毁苏联的梦想也同时成为了泡影。

缺乏大局观,诱惑点太多

人在处于优势时,不容易判断进退得失。开战后的第一周,在中路,希特勒希望拿下明斯克,古德里安提出步子再迈大点,插到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包个大饺子。这时希特勒犹豫了,他害怕被包围没有同意。而此时苏军大本营却在为德军坦克逼近明斯克而大为震惊,斯大林知道苏军在边境吃了败仗,但弄不明白德国人怎么能在四五天就跑到距边境有350公里的明斯克。他质问总参谋部,各方面军司令是干什么吃的……

如果他此时要是知道古德里安盯的是斯摩棱斯克,岂不是更要哭晕。在北路希特勒又担心曼施坦因孤军深入,怕霍普纳一气冲到列宁格勒,急令停止前进。闪电战终于打成了阵地战,但德国的资源经不住这么消耗,步兵没有实现机械化经不住来回折腾,手里有精锐装甲部队,趁着敌军还没反应过来,不来个大的怎么行。

由于诱惑太多,坚持不了开局的大战略,变成了中路配合南路歼灭苏联西南方面军。消灭苏军70万人,那是前所未有的“大胜仗”啊!在苏联南方和苏军纠缠磨蹭了三个月。战争的意义呢?快了吗?是决定性的吗?。看看1940年的法国战场,德军逼向巴黎,迫使法国整个国家投降,俘虏法军190万人。相对来说,基辅之战,是苏军无奈之下与德军打的消耗战。斯大林不想把心头肉基辅轻松让出,苏军损失大量兵器兵力。德军被消耗,更拖延了时间。拖延到苏联将工厂迁至乌拉尔,或者更远的哈萨克。拖延到英美对苏联人的抗德意志产生浓厚兴趣。拖延到世界局势发生变化: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参战大力支援手术台上的苏联。

跌跌撞撞的德军来到莫斯科城下,一路上又是合围,又是扎口袋,重创了苏军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围歼了布良斯克方面军,终于疲惫不堪,装甲部队已成强弩之末。到1942年2月,自入侵苏联以来,东线550万轴心国军队中光德国海陆空三军就损失100多万人,还不算其仆从国军队。要分兵把守各个占领区,又要保持兵力对当面苏军形成压力,能挤出的机动兵力就不多了。

苏联依然强大

同样苏军在莫斯科战役反攻中向西推进了100-350公里也转入防御。苏军虽然损失比德国多得多的兵员,但国力依然强大。拿德国自己在战前对苏联的考察,发现1933年苏联的坦克产量已经达到了日产20辆以上的水平,到了1940年底,德国的平均日产量仅仅才3辆。可以说双方的军事工业差距是巨大的,他们发现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化作战理念,拥有6个坦克军,比全世界加起来还要厉害。1941年春天苏联军事专家访问德国,见到德国最先进的Ⅲ型坦克和Ⅳ型坦克之后,表示“这就是你们最先进的坦克吗?”自此德国军事专家已经确信,苏联的坦克技术也领先德国。德国派驻武官克斯特林写过很多报告,他认为俄国的工业生产潜能远超过德国和法国的总和,而且国家安定、体制稳固。可以确定的说,克斯特林的报告对于当时苏联的评价,是客观而准确的。

可见,只要苏联的政权不垮,靠着健全的体制,和强大的国家凝聚力,依然可以征发各民族各地区的人力物力资源。再加上1941年底世界局势的变化,德国将面对的对手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难以战胜。

评论(19)
热度(26)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zhuofu6058439 | Powered by LOFTER